当前位置: 绩溪县博物馆 > 文章详情
徽州殡葬礼仪及其徽文化内涵浅析 作者: 王志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8379 更新时间:2020/8/23 15:59:58
徽州殡葬礼仪及其徽文化内涵浅析
王志超 绩溪县文物管理局(绩溪县博物馆)
摘要:通过介绍徽州殡葬礼仪的形制与流程,攫取蕴含其中的徽文化要素,从理学文化、移民文化、建筑文化对其进行思考 关键词:徽文化、徽州葬俗、程朱理学、宗族文化、移民文化、徽派建筑
徽州地区自古重视殡葬文化,至今还流传着“生在苏州,逝在徽州”俗语。徽州葬俗文化作为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摒弃其中的封建迷信思想,于徽文化的多角度研究还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走访徽文化研究学者及民间殡葬从业者,从绩溪岭南殡葬礼仪的角度切入,通过介绍礼仪的形制与流程,攫取蕴含其中的徽文化要素,欲从理学文化、移民文化、建筑文化三个方面窥探徽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绩溪岭南传统殡葬仪式,一般可分为送终、请七、报丧、沐浴更衣、入殓及守灵、闭殓、上香、出殡、塞龙门、安山、偷呼、正呼十一大部分。 一、送终。 老人病危之时,家人立即设法通知其远近亲属赶来见上最后一面,儿孙临床听取遗言,弥留之际亲属频频呼唤逝者,称作送终。在呼吸停止后,逝者眼睛未闭,亲人应轻抚闭合。晚辈应跪在床前嚎哭,旧俗要求焚烧香纸锡箔作为逝者去阴间“上路钱”。然后撤去逝者床上的蚊帐、枕头、被褥等,旧称“退位”。同时将遗体平摊在床上,口中放置“口含钱”一枚,并用一片屋瓦垫住逝者头部,用黄表纸盖住逝者的面孔,上压三炷香,床头燃油灯一盏,香一炷,指引逝者西归。期间不能断燃,寓意“香火不断”。于床前置扫帚一把,煮一碗夹生饭放于床前,筷子倒插,在场亲人逐一燃香跪拜。然后发丧,将一只碗摔碎在大门外面,家人大哭,并放三个爆竹。告知左邻右舍逝者上天。期间,逝者房内必须有专人看守。 送终后,应立即委托宗族长者或村中长辈帮忙料理后事。并根据逝者主事人由逝者继承人(古称“丧主”)亲自去请。主事人要立即安排人员报丧;理出执事单,分工为总务、帐房、接待、主厨、帮厨、杂务。 二、请七。 按死去时辰排算出“供七单”,用裱芯纸抄写贴于板壁上。每个“七”均要上坟摆供、烧纸钱、放炮竹。其中“三七”日俗称“回呼日”,摆供烧香有严格的流程与形制(本文后有详细介绍)。“六七”是死者女儿专祭日,一切花费均要女儿家开支。供七后,满周年仍要祭祀,每年的“清明”及农历七月十五(徽州地区一般称为“鬼节”)都要祭拜亡灵。次年的“清明”新坟挂钱纸为粉红色上坟必须在春社日前,俗曰“新坟不过社”。 三、报丧。 “报丧”又称为“报讣”,即向逝者的亲朋好友、家族近亲报告逝讯。一般路程近的娘家亲戚由长子率家人登门报丧,路程较远的,要派专人传讯。现在通讯发达,可用电话通知。 四、沐浴更衣。 趁逝者还有体温,应马上沐浴并更换寿衣。入殓,就是为逝者穿衣并移尸棺木内。入殓开始时,先由逝者子女用湿毛巾将尸体擦洗一遍,并更换白色内衣。(有的地方还要再“扎尸”,由整尸者用丝绵将逝者全身和头部裹紧扎实,不留缝隙,)并在逝者手心各放一金银锭或者金银币(现在一般不用金银而用铜质和合金质的人民币硬币代替),使其握紧,有“左手金,右手银”的说法,然后给逝者穿上“寿衣”。穿衣前,长子站在凳上,将寿衣从内到外依次套在自己身上,穿好后,依长幼次序将其在各子女身上披挂一下,称之为“同衣”,也叫“暖衣”,表示捂暖后再给逝去的父母穿着,以示孝心。寿衣多为蓝、黄、红、白色,忌用黑色。衣裤数量有“上九下七”(上衣要穿九件衣服,下要穿七条裤子)、“上五下三”之分,贫困人家多穿生前的旧衣,但须剪去扣子,因为带扣子,有克子的意思。穿好寿衣后,长子捧头,次子捧脚,整尸者用白布两幅将尸体从房中抬至摆放在堂前的棺材内,称之入殓。 五、入殓、守灵。 逝者入棺前,要将棺木擦干净,一般放置在堂前正中(灵堂),有的地方横放在堂前正中(寓意人无横财不富),底部要放二个稻草垫。棺内放入石灰粉,盖上火纸和棉纸,放入垫被和红色垫单,放好石灰枕头(有的还在上面放一软枕),然后由做丧事的整尸者用白布条两幅兜住逝者,轻放棺中(俗称下棺,同时鸣三声爆竹——喇叭横吹,家人恸哭。),用一青棉线检查逝者是否居棺中,逝者口中含放铜钱一枚。再用火纸包裹的石灰包,把逝者四周塞严实,盖上红被,放入逝者的鞋及衣物(有的地方入殓前,儿、孙、媳等要戴重孝,其他亲属也要戴白布帽、戴黑纱)。下棺后,人们依次取火纸搽手脸后,丢入棺材,意为将不幸与灾祸由逝者带走。虚掩棺盖,在逝者头部上方棺盖点“长明灯”一盏,并设木主灵座。同时放一碗饭于棺盖,上盖一个油煎蛋,油煎蛋插上点燃的单根香。意为逝者指明赴黄泉之路,直到出殡前不可熄灭(长明灯用菜油作燃料,用棉线作炷)。逝者脚部设案桌,桌上放置果盒、烛台和香炉;桌下放逝者的鞋子一双,鞋旁放一火熥,并在案桌前面粘上西方结影的兰花墨画。 接下来便是守灵,守灵人一般是继承人及子孙。守灵有四大任务,一是保证灵位上不断香火,直至出殡;二是保证长明灯不断火苗;三是保证一对蜡烛不断火苗,直至出殡;四是保证灵堂安全。 六、闭殓。 闭殓前要准备三寸铁钉四只以上,棉纸条若干,糯米饭一碗捣成糊状(现在有的用透明胶带),秤砣一个,果盘盒一个,内放板粟、南瓜籽、云片糕、小红枣、花生,酒杯三只,水酒一壶。 祭奠主持人安排二位司仪协助敬茶酒和闭殓工作。先由炮仗手燃放三个爆竹,喇叭鼓手齐奏哀乐,祭奠主持人安排抬重人员掀开棺盖,棺盖要放在棺的左侧并侧放(有的地方男左女右,按逝者性别确定)。血亲子嗣依次点上三根香向逝者跪拜,同时由二位司仪主持敬茶酒仪式。按照继承人长幼、亲朋好友、远近顺序成对(至亲按照长幼顺序或辈份顺序成对)依次进行。一位司仪负责供3根香火,另一司仪负责倒酒水。祭奠人长者在右,次者在左,先发给每人三根香火,三跪九拜,后用双手插放入香炉内。二位司仪主持人分别递长者水酒一杯,次者果盒一个跪拜。其后二者走向逝者面前,跪拜三次后,立于棺木右者轻弹水酒到逝者嘴部,左者在果盘盒拿一至两样果籽放在逝者胸前,跪拜一次后,再站拜一次,到案前再三拜,毕,把剩下的酒轻泼到案桌前,至此祭奠完毕。最后二位司仪拜奠逝者。闭殓盖棺时,子孙一起跪在灵柩旁,同时嚎哭呼喊逝者,放爆竹三个,喇叭横吹。抬重人员在棺口四沿涂上糯米糊,再盖棺。逝者长子或至亲长者,在棺盖上将棺盖踩实,其间燃纸钱于火盆。接着抬重人员开始钉钉,一共有四个钉眼,钉三只后,第四只在钉眼处试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纸(或红纸)包好后,交给逝者的继承人。继承人有几位便要准备几只,每人一只,表示添丁的意思(钉子要放在米仓内)。钉好后,用棉纸条糊好棺盖和棺主体的结合部,至此闭殓结束。 七、上香。 上香在绩溪岭南也称为做大夜。逝者在家中的最后一夜,继承人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中聚会。大夜是集体祭奠的一种仪式(亲戚朋友吊唁要送花圈,女儿和侄女要送长钱)。一般在晚餐后进行。主祭人宣布上香开始,放炮仗,喇叭鼓手奏乐。分别呈上油煎豆腐、刀头(8至10厘米带皮,精肥猪肉一块)、豆腐包三只,酒杯三只,水酒一壶。二位司仪,一人负责递香,一人负责倒水酒,轮流递酒三杯和供品三碗。按照逝者关系的亲疏近远成对进行,祭奠者要带号帽,右边司仪,递给每对人6根香火,先三立拜后,后跪下三拜(每拜一次插一根香),拜毕,司仪递一杯酒给右边的祭奠者,祭奠者拿到酒后拜两拜,递给左边的祭者拜两拜后轻泼杯中的酒在供桌前,空杯交给左边的司仪,他再把酒杯倒满酒,放在桌上,为下一对祭奠人备用。三杯酒敬完后,右边的司仪再把三只碗供品,依次分别递给祭奠者,拜上两拜,左边的祭奠者拜毕后,依次把供品碗递给左边的司仪,由他摆回供桌上,供下一对祭奠者再用。两位祭奠者递完供品后,作揖后站起来再拜两拜,摘下号帽结束。下一位祭奠者同前程序上香,直到结束。最后,两位司仪拜三拜,至此整个上香仪式结束。期间爆竹不断。 八、出殡。 出殡日的头天要开穴,用芝麻杆进行暖墓。出殡一般为农历的单日(有的地方,放三天后即可,但要避开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日)。出殡前,儿、孙、媳等要戴重孝,其他亲属也要头戴白号帽、右臂戴黑纱。继承人先行殡祭,亲人燃香哭拜。再由抬重人员用手将灵柩捧出大堂,放在门口宽敞的地方。抬离大堂后,帮忙人员在大堂内还要燃放鞭炮,烧芝麻杆或豆杆(寓意驱去不幸与灾祸)。用粗麻绳扎上抬杠,俗称“扎龙”。再由八人抬灵柩,棺盖上铺红毡或者红纸,上面绑红毛公鸡,俗称“站丧鸡”,用以避邪。 “扎龙”完成后,开始亲人做祭,仪式同“上香”,不同的是每一家做完祭后,抬重人员都要移动一下灵柩(意让逝者记住每户子孙),燃放爆竹,烧纸钱。其他亲朋好友在亲人做完祭后,与逝者拜别。起棺后,一人在前燃放爆竹开道,沿途撒黄表纸,铜锣火把在前,接着是金童玉女各撑一面“引魂幡”,长孙持逝者遗像,次孙捧神主位随后。后跟长钱、花圈队伍,接着是棺木,由长子扶灵柩头部,次子扶灵柩尾部,棺木后是披麻戴孝的送葬队伍。 出殡队伍边走边放爆竹,遇到岔路口或过桥,要燃烧纸钱。女儿或侄女要做拦路祭(灵柩走过一段路后,将灵柩拦住开始做祭,要付2至5元的祭品费在果盘内,放爆竹、烧纸钱,跪拜仪式同“上香”)。灵柩到达坟地后,亲人要将号鞋换成平时穿的鞋。燃放炮仗后灵柩入穴,亲人嚎哭跪拜。拜毕亲人每人燃起一根香,随着火把、遗像、逝者神位原路返回。在家中堂前摆上遗像,灵位,亲人按先后顺序站立三拜,出殡结束。 旧时还要请和尚念经做法事,在堂前、房内等处挥舞钢叉等铁器,称之为“赶煞”[i];奉木主于祠堂,称作“上堂”。 九、塞龙门(又叫封金)。 送殡结束后,抬重人员准备好水泥、灰桶等用品,将墓穴封闭,再按上石或砖的坟碑(坟碑上刻上世第和逝者名字)。碑上的石刻字用墨汁或用黑漆填好。 十、安山。 这是安葬的最后仪式,要准备安山旗(绿、黄、白三种)、铜锣、鞭炮、供品。一般在寅时举行,由一名长者主持,在逝者坟墓前摆上祭品,继承人拜祭后,放鞭炮,一人急敲铜锣,一人手拿安山旗,沿逝者墓的“龙脉”(事先由风水师选定)快跑插旗,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插完20面左右三角旗。接下来在坟前撒五谷[ii](又称安坟咒)。 十、“偷呼”传统仪式。 偷呼是回呼日(相传,回呼日是逝者西归后,上天允许回家探视家人的日子)的头一天,传说是逝者牵挂家人,前一天就偷偷跑下界来会见亲人,这一天要举行仪式。在逝者主屋堂前桌子首位摆一靠椅,按照逝去的人穿衣格式,依次帽、衣、裤、鞋等。坐椅正前桌面上放上碗筷酒杯及清茶一杯,供桌上摆六种以上供品,供逝者享用。 十一、“正呼”传统仪式。 相传,这是上天允许逝者下界探视家人的时节,要举行招待仪式。在逝者停柩的堂前,桌子正位摆一靠椅,按照逝去的人穿衣格式,依次帽、衣、裤、鞋等。坐椅正前桌面上放上碗筷酒杯及清茶一杯。在堂前的大边侧方板壁下,摆上供“来四”(监督逝者探视时限的神灵)用的小桌,放一小椅子,桌上摆苦爹菜一碗(上置鸡蛋),米饭一碗(掺入石沙谷物),活鱼一只(置于有水的广口瓶内),地下放一反向草鞋,木槌一个。在室内的板壁的不同朝向上张贴佛字。晚上十一点过后,家人把事先准备好的金银纸铂及日常用具(锅,瓢、碗、盆)烧给逝者,并在大门处烧二纸钱座给门神。至此,仪式全部结束。 整个仪式流程上衔接紧密,象征意义浓厚,参与者分工严谨明确,仪式以徽州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逝者的哀默之情及对家族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 本文虽介绍的是绩溪岭南的葬俗仪式,与老徽州其他县域的葬俗文化存在细微区别(例如,歙县办丧事正日早上吃菜粥,而绩溪岭南除了面条不能吃其余均可;歙县营造坟茔在逝者西归之后,而绩溪基本都在生前完成)但基本大同小异。这得益于徽州文化的延续性和统一性。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徽州葬俗对研究徽文化形态、形式、内涵上均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它是程朱理学思想在古徽州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古徽州是程朱理学坚定的布道者,自朱熹于宋宁宗庆元二年讲会于郡城天宁山房始,被灌注理学文化思想的书院、民宅、宗祠、庙宇便在徽州各处兴建,至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依然随处可见。例如歙县紫阳书院。
(歙县紫阳书院) 徽州自古崇文轻武,读书明理蔚然成风,据《徽州府志》记载,明清两代考取进士者达1742人,清代状元19人[1]。作为徽州本土诞生的新安理学,以朱子之学一以贯之,“历元明而弥广”。使徽州数百年浸染朱子思想,已经渗透进民间的各个角落。古人云:事逝如事生。葬礼作为人的一生中最后的重要仪式,在重视“三纲五常”的古徽州自然被赋予了极其特别的文化符号: 1、徽州葬俗文化中对于参与者成服的具体要求,以及仪式中严谨明确、等级森严的宗制约束,是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朱熹“持敬”思想的具体体现[3]。朱熹认为的“持敬”要在外在表现上做到“整齐严肃”,他的这一观点也是继承了二程(程颢和程颐)的思想。“问敬,曰:‘不用解说,只整齐严肃便是。”[2]朱熹认为,人要通过外表的整齐严肃来符合“礼”的规范,要做到表里如一。只有内外都坚持用“敬”来统筹,才能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这里从光绪《太平仙源杜氏宗谱》卷首《家政》中对丧礼“五服”的具体描写可见一斑:丧服共分五等,“一曰斩衰,用极粗有子带黑色麻布,不缝下边;凡杖,父用竹,母用桐,长齐心,上圆下方,三年;二曰齐衰,用稍粗生麻布,缝下边,杖期不杖期,皆一年;三曰大功,九月;四曰小功,五月;五曰缌麻,三月。父母之丧,及嫡孙父殁为祖承重者,服斩衰。余则有正丧,有反丧。正丧自父母以上至高祖,反丧自妻子以下至元孙,各有等杀之服。五服之外,皆袒免之亲,以白棉布裹额而已。孝子三年不祭祖庙,不燕宾客,不赴喜筵”。 2、徽州自古多山少地,“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诞生的新安理学完全继承朱熹哲学中以生为性,重视生理、生存的本体特征,“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张半理财”,新安理学更关注经世致用,关注社稷民生。徽州葬俗仪式在以《文公家礼》为规的前提下,发展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朴素表达,籍仪式感的行为达到庇佑子孙后代的内心诉求。例如沐浴更衣仪式中的“逝者手握金银”,安山仪式中的“五谷歌”,入殓仪式中的“棺材横放”,闭殓仪式中的“添钉”等等,便是新安理学中积极求生存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二、它是古徽州地区移民社会和宗族社会的文化缩影。葬礼自逝者驾鹤始,至安山归土止。乡邻互助贯穿于其中,继承者委托村中长者主事,请乡邻帮忙料理后事,葬礼期繁杂琐碎的任务由各自负责,且均为义务,不收分文,体现了邻里间和睦共处,和谐相伴的良好风气。究其原因,应是移民至此的中原大族自古以来的家族文化传承。民国《歙县志•风俗》对大族迁徽的历史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邑中各族以程、汪为最古,族亦最繁,其余各大族,半皆由北南迁.略举其时,则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期为最盛,又半皆官于此土,爱其山水清淑,遂久居之,以长子孙焉。”迁至徽州的中原大族,依旧保留着原有的宗族体系,聚族而居,行孔儒之礼。其处理族际关系坚持以礼待人、以和为贵的原则,如清代婺源叶氏族人叶智成“立承义堂,为朱、俞、程、叶四姓事有曲直,悉为调停。”[5]在日常生活中也注重维持各族的友谊,乡邻互助便是其中的表现形式之一,从葬俗文化中可予以佐证。 同时,宗族社会的概念也强化其中。报丧中“友人死,不赴者不吊;亲戚死,必吊”民国《绩溪庙子山王氏谱》卷十一《宅里略二·风俗·丧葬》。直系亲属即使相隔千里也要赴丧。以明代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例,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月,其母亲去世,他奔丧回绩溪故里。两年后,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宪前后在家乡为父母守孝长达五年,徽州人对宗亲血脉的执着便在此处可以一见端倪。究其原因,与古徽州环境闭塞有关。官宦建构的上层统治组织在此处的影响力有限,宗族作为血缘组织的共同体,其自治活动是对封建统治行为的补充与完善。为了加强聚族而居的内部管理体系和抵御外部冲击的防备机制,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建立的一整套等级森严,行之有效的宗法制度,实现村落自治是族人的首要选择。而葬俗文化作为重要的民生文化之一,强化仪式中的宗族概念对于实现村落自治,伦理自治是非常必要的[6]。
(各姓大族迁徽示意图) 三、由葬俗中的“风水观”及形声、会意、比拟的延用,引申出对徽州建筑文化的思考。 徽州地区营造坟茔,一般邀请专业的风水师堪舆,择一处“风水宝地”作为逝者安息之所。但笔者认为其中涉及到的徽州“风水观”,不能简单粗暴地判定为封建迷信。它更多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阳宅十书》开篇写道:“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就是表达这种思想。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中国21世纪的城市应建成山水城市。”从某种角度上看,也是对古代风水思想的一种现代表达。[7]以中国传统村落——绩溪太极湖村为例,村落遵循阴面山,阳面房的排式,利用弯曲的缘溪河水划出“太极”曲线,把湖村分成村落和田地两块,同时以三道徽州绝佳水口(狮象把门、日月当关、龟蛇栏水)划分村落不同的功能区域。依山而筑,逶迤伸展,呈现出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达到居住功能和“风水”功能的相生相长。再以朱熹赞誉的“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歙县呈坎古村为例,众川河是主干流,还有若干小溪汇入其中,河水穿村而过,形成“凤舞采练”风水景观,而周边山势如群龙环绕,使得整个村被赋予“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两个村均保存了较多的古建筑、古遗迹,徜徉其中,古村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跃然眼前,让人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这就是“风水观”在徽州古建筑文化中的巧妙应用。
(绩溪太极湖村)
(歙县呈坎村) 徽州葬俗文化中大量使用的形声,会意,比拟(“添钉”寓意“添丁”,“除扣子”寓意“除克子”等),也是徽派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徽州人为表达追求的美好愿望和向往的美好境界,往往寄情于物,从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形声,会意,比拟等方法可窥之。例如,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内的荷蟹(和谐)门栏板,寄托的是族人追求邻里和睦,社会安宁的美好心愿,这一思想至今仍为中华民族所推崇;明清徽派建筑门楼看似“商”字,体现的是徽州人籍商贾之道,勤劳致富的理想信念,而徽商正盛行于明清两代,侧面印证了当时徽州地区商贾风之盛,同时“商”字门在徽派建筑的驼峰、额枋上均有运用,是建筑力学与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又如古建筑内部的徽雕构件——窗栏板,内容基本为梅、兰、竹、菊,不仅表现了房屋主人高雅的气节,淡泊的品格。也因其占尽春夏秋冬,表现了主人对时间秩序的思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本文不作一一叙述。
(龙川胡氏宗祠荷蟹隔扇门)
(太极湖村门楼) 以上不难看出,徽州建筑文化中寄情于物的情感表达方式,贯穿于民间文化的各个层面,葬俗文化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古语云“睹物思人”,“睹物思情”,在徽州,这种表达更是被赋予了情感与现实的双重意义。譬如前文介绍的“风水观”在传统村落中以及“商”字门在徽派建筑中的功能化应用。无一不是美好寓意与实际运用的完美结合。 徽州传统殡葬礼仪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摒弃其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外,还是有许多地方值得调查与研究,对探索徽州文化的多形态表现以及与其他表现形态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意义。笔者才疏学浅,文章内容还需进一步探讨斟酌,希望以此文章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徽文化的研究当中来。
【注:】 【1】赵吉士.《徽州府志》.清康熙.卷九选举志上 【2】黎靖德.《朱子语类》.宋景定.卷十二学六 【3】蔡世晶.《朱熹“持敬”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黎靖德.《朱子语类》.宋景定.卷八十九礼六 【5】高兴.《论明清乡村伦理教育内容与特点》[D].合肥.安徽大学.2011 【6】卞利.《明清徽州山区一个宗族聚居村庄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以祁门红紫金世宗族为中心》[A].合肥. "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5-5 【7】施忠祥、汪燕.《基于徽州黟县古民居布局与建筑的风水环境观剖析》[A].昆明. 全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2010:1-2 [i]煞是一种恶鬼,所以成语有“凶神恶煞”之说。民间传说称人死若干天后,魂魄返回故宅,煞神随之,叫“煞回”。古徽州地区在出殡前,要请道士作法“赶煞”。道士身穿道袍,手摇法铃,口念咒语,绕屋而行,房屋每一角落,将煞神驱逐。“礼生设祭,僧道诵经”(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风俗之习惯》,但其有违古礼,试问至亲之人何煞之有?光绪《绩溪南关憞叙堂(许氏)宗谱》卷八《憞叙堂家礼》云:“第一是作佛事,谓之‘超度’。试思父母行善,何劳超度?父母若行恶,惟有行善以解父母之恶,又岂此辈所能超度?临丧不哀,妄信邪说,大非礼一。”所以,赶煞仪式慢慢被摒弃废除。
[ii]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是指稷、稻谷、麦子、高粱、大豆。在徽州葬俗文化中,把稻、麦、梁、稷、豆类作为五谷的为多数。五谷中又放入硬币,混合后,由长老主持布撒并念安坟咒(赞美的语言),逝者的子孙用衫朱将五谷,将得越多子孙越富贵兴旺,将到的五谷放入家中。下面记录民间所用五谷歌三则: 1、赫已扬扬,日出东方;吾今安坟,永葆吉祥;金蛇回洞,玉鼠归仓;金蟾入穴,归位永康;收回风水,万年风光;妖邪远退,不要祸殃;发福发财,万事永昌。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赫 2、手拿东家五谷袋,我把五谷袋来开,五谷开袋,子孙万代,一代更比一代高;打开五谷袋,儿子个个荣华富贵代代高。一把五谷撒向前,下代儿孙个个都有钱;一把五谷撒向后,天地龙神来恭候;一把五谷撒向左,左边是青龙;一把五谷撒向右,右边白虎来掌舵;一把五谷撒向东,东方更有青杨木;一把五谷撒向南,南方丁丁子午火;一把五谷撒向西,西边庚申申有金;一把五谷撒向北,北方贵人亥子水。五谷一笔万事大吉,万事登科贺事登科;年年世世大发财,荣华富贵万万年! 3、手拿东家一只鸡,此鸡不是一般鸡,此鸡是王母娘娘的报晓鸡,头带紫金冠,身披五彩衣。金鸡点点头,下代有个好开头;金鸡尾巴翘一翘,儿孙个个都很孝;文官听着金鸡叫是上朝时,武官听着金鸡叫是披甲上马时;农民听着金鸡叫是上山下田时;学生听着金鸡叫是上学读书时;王仁听着金鸡叫是进阁登记时;金鸡落地大吉大利。
|